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作者:张季风 著
出版日期:2025-06-16
ISBN:978752282405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季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副所长。199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经济、日本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等。主要研究成果:出版《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日本经济概论》《日本平成经济通论》《日本泡沫经济再考》《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等20余部著作,主编“日本经济蓝皮书”(2008~2024年)17本。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日本学刊》《东北亚论坛》《现代日本经济》《中国农村经济》《日本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有关日本经济、日本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00余篇。
【前言】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至今已经过去11个春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深化阶段,正面临着国土空间开发及首都圈建设模式的重大转变,如何实现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尤为迫切?!?nbsp;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公布后 还亟待细化和付诸实践。从经济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而言,全面、深入地剖析日本首都圈综合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具有重要的价值。
据预测,在21世纪全球将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城市为中心从事经济活动或社会文化活动。21世纪被称为“ 城市的世纪”。而在为数众多的城市中,国际大都市特别是世界性大都市所起的作用最大。这些大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圈或大城市群 。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以及城市圈的形成与演进大概有以下四个阶段:城市孤立发展阶段→单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多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成熟的大都市圈形成阶段。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圈的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集聚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经济。产业发展对集聚经济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最终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范围的扩张。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会逐步扩大,同时在城市内部,高密度集聚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集聚不经济)也促使城市开始向外扩散。中心城市通过对外产品输出、技术转移和产业空间重组,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这种疏散保证了城市本身规模的适度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空间上,中心城市的扩散表现为城市沿主要交通线蔓延,并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都市圈,因此扩散的结果往往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集聚。集聚和扩散两种力量的互动,最终推动都市圈空间形态的不断演进, 实现都市圈域内空间组织的优化。
国际大都市中,首都城市居多,其中东京、巴黎、 伦敦、莫斯科以及北京等都是如此。首都圈实际上是一种以首都为中心城市的特殊都市圈。首都圈的特殊性在于,其中心城市是首都,而不是一般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城市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城市功能。 这些功能主要为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等。首都是一国中央政府所在的城市。大多数国家的首都都人口密集且人口流动性强,党政军机构、国内外各类组织机构 、新闻媒体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科研信息机构云集,对国家政治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也远远高于一般非首都城市。首都城市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发展面貌,其政治地位和政治形象是一般非首都城市所不具备的。
从国际经验来看,依托周边地区,通过构建首都圈推进首都城市发展及国际化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首都圈——东京大城市圈。据2019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调查报告,2019年日本首都圈人口达到442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5.1%,人口密度高 达1194人/km2,是日本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之多。近年来,日本首都圈的GDP规模高达2万多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全国GDP的40%,与G7之一的意大利相当。日本首都圈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富可敌国。
日本是比较偏重中央集权的国家,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由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导致人口、经济活动向东京集中,东京地价高涨、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面对东京的城市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构建首都圈来缓解东京的压力,以促进首都东京的持续繁荣。日本构建首都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首都圈的运作实现中心城市东京的功能疏导与重新组合,扩大城市功能调整的幅度,减轻首都高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与弊病,同时促进首都周边地区的发展,为东京成为国际城市奠定良好的区域基础。日本首都圈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关于国土开发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甚至连国土开发的相关经典理论也无一出自日本。尽管如此,日本学者还是做了一些普及性和尝试性的研究,如将有关区域经济制度研究纳入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其代表性观点是矢田俊文的所谓“地域结构论”。日本学界对国土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其中酉水孜郎的《国土规划的经过与课题》(1975年)、下河边淳的《战后国土规划的证言》(1994年)等 ,资料性很强。对国土规划基本持批评或否定意见的论著,以本间义人的著作最具代表性,其著有《国土规划的思想》(1992年)等。 在国土开发特别是首都圈综合开发的制度研究中,东京 “一极集中”的国土空间结构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重点从首都政治和经济功能展开综合讨论。首都圈的国际 比较是日本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此外还有诸如城市规划与开发、公害和环境?;さ染咛逦侍獾淖ㄌ庋芯?。
中国国内关于日本国土开发利用和首都圈综合发展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从其成果形式来看,以论文和对策性研究报告为主,如陈曦的《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政策》(2008年),伍新木、杨莹的《日本国土开发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2006年),王凯、周密的《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2015年)等,而作为系统性的专著或著作只有笔者的《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等少量成果。对日本东京以及首都圈综合发展研究方面的专著有王郁的《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2004年)和李国平等的《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2004年)以及张召堂的《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2005年)等。
目前日本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三点:一是以对国土开发规划和首都圈综合发展规划的资料汇编和简要的解读性著述居多;二是重视对区域或地区开发的个案研究,首都圈综合发展研究尤其受重视;三是各类案例、专题研究的数量较多,但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当前中国学界研究的明显不足在于:首先是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约束条件,尚缺乏细致入微的研究,其甚至被忽视;其次是对国土开发利用和首都圈综合发展政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评价,常有意或无意地重复日本学者的观点。笔者曾于2004年出版了《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这本著作论述了2004年之前的日本国土开发政策、规划以及开发实践。但是,从2004年到现在也已过去20年时间,日本的国土开发利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本书是其姊妹篇,如果能将两本书一起读,可对日本国土开发、利用,日本首都圈的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分为“空间结构篇”和“协同发展篇”,由绪论及12章构成,绪论主要是对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背景,即日本国土开发利用政策做一简要回顾,并重点介绍了日本国土开发利用政策制度改革以后从“国土开发”到“国土形成”的转型历程,探讨了日本国土开发利用政策与首都圈协同发展的关系??占浣峁蛊占浣峁拐哂肟占湫翁荼洹⒉挡季钟氩捣⒄?、东京城市圈交通体系、东京城市圈住宅体系、“东京一极集中”结构的形成与利弊、东京副都心建设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等6章;协同发展篇包括日本首都圈经济发展轨迹、日本首都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日本首都圈开放经济体的打造、中心城市东京的作用与跨界事务共商机制、日本首都圈的未来展望、日本首都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启示与建议等6章。
国土开发利用、大城市圈的协同发展有赖于各级地方政府、民间企业、经济组织、NGO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顶层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的引导,这一领域尚有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讨,本书仅仅是对日本国土开发利用背景下的首都圈空间结构和协同发展的基本分析与初步探讨而已。本书若能对读者了解和分析纷繁复杂的日本国土开发利用以及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协同发展等相关问题有所启迪,并对中国国土开发利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所借鉴,将不胜荣幸。
【目录】
绪论 日本国土政策的演变:从国土开发到国土形成/001
第一节 战后日本国土政策与规划回顾/001
第二节 国土规划制度的改革与国土形成规划的制定/009
空间结构篇
第一章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政策与空间形态演变/027
第一节 日本首都圈的范围界定与空间规划体系/027
第二节 日本首都圈规划体系与空间结构的演变/033
第三节 东京都与东京城市圈的总体规划与空间结构变化/049
第二章 日本首都圈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060
第一节 日本首都圈产业发展历程概观/060
第二节 东京城市圈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063
第三节 日本首都圈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发展效应/074
第三章 东京城市圈交通体系/090
第一节 东京城市圈交通体系发展演变与基本特点/090
第二节 东京城市圈的轨道交通/101
第三节 东京城市圈的治堵措施与评价/115
第四章 东京城市圈住宅体系/127
第一节 东京城市圈住宅的空间分布/128
第二节 东京城市圈的住宅政策与措施/137
第三节 东京城市圈住宅市场发展与房价控制/151
第五章 “东京一极集中”结构的形成与利弊/161
第一节 “东京一极集中”结构的形成与演进/162
第二节 关于东京一极集中的理论探讨/175
第三节 “东京一极集中”纠正政策及其走向/184
第六章 东京副都心建设与非首都功能疏解/192
第一节 东京副都心建设/192
第二节 东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4
第三节 东京副都心与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效果评价/219
协同发展篇
第七章 日本首都圈经济发展轨迹/233
第一节 战后日本首都圈经济发展轨迹/233
第二节 日本首都圈非均衡发展的调整/243
第三节 日本首都圈循环经济的发展/251
第八章 日本首都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260
第一节 日本首都圈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概观/260
第二节 日本首都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聚集与创新/269
第三节 日本首都圈科技创新主要举措与经验解析/277
第九章 日本首都圈开放经济体的打造/287
第一节 日本首都圈开放经济体的状况与特征/287
第二节 东京国际化状况分析/298
第三节 打造开放经济体的基础建设与主要举措/305
第十章 中心城市东京的作用与跨界事务共商机制/313
第一节 中心城市东京的发展与演变/313
第二节 东京的定位和辐射力/319
第三节 日本首都圈跨界事务共商机制/324
第十一章 日本首都圈的未来展望/336
第一节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展望/337
第二节 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愿景/350
第三节 2040年的东京/357
第十二章 日本首都圈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启示与建议/372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373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375
第三节 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经验的启示与意义/379
主要参考文献/394